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陳競 盧炳廣 攝
本書作者發(fā)言 盧炳廣 攝
2023年11月25日,是個星期六。下午三點半至五點半,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的“第十三屆書香中國·北京閱讀季”中的 “‘京華好書’中的家國影像”主題分享活動,在北京圖書大廈舉辦?;顒友埩巳患钨e,除我之外,另兩位是中華書局近代史編輯部主任歐陽紅、中國新聞社資深圖片編輯李健。主持人北京廣播電視臺陳競。按照活動安排,嘉賓每人有30分鐘以內(nèi)的發(fā)言,還有互動環(huán)節(jié)。北京電視臺融媒體矩陣、北京日報京直播、央視網(wǎng)央央閱讀、北京閱讀季融媒體矩陣等平臺,全程直播。并通過人民網(wǎng)、央視網(wǎng)、北京日報、北京青年報等央級、北京市屬媒體進行廣泛的圖文報道。我作了如下發(fā)言:
各位朋友,大家好!
很高興受邀參加這次活動。感謝主辦方、各家媒體和到場的讀者朋友,感謝主持人陳競。
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我的新書——今年7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《像院士一樣思考——100位院士思維故事100例》。這本書,人民日報出版社是作為精品圖書來打造的,責編陳佳女士出了些新穎的點子,比如加了“院士小傳”,手繪了院士頭像,雙色印刷,院士名字、精彩語句用紅色字體標出,封面和版式設(shè)計也一改再改,用紙考究,包裝加了腰封等等。一書在手,感覺很好。本書今年7月份出版,隨即《作家文摘》作了半個月連載,8月份上了《作家文摘》“好書榜”。9月下旬入選 “科學家(精神)進校園行動”優(yōu)秀圖書推薦書目(這項活動由韜奮基金會全民閱讀促進會、北京市科協(xié)主辦),后面又入選北京閱讀季“京華好書”第5期書單(共入選11本圖書)。
大家可能已看了新聞,2023年新增選兩院院士名單已于前天(11月22日)公布,新增中科院院士59位,工程院院士74位,總共133位。現(xiàn)有中科院院士873人,工程院院士978人,總共1851人。這是中國的國寶,是科技強國的棟梁。此前,2022年9月6日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《關(guān)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》,院士再次成為熱點。在這個時候、這個大背景下講院士思維,顯得格外有意義。
下面,我簡略談一談寫作該書的初衷、內(nèi)容和感想。談四個問題:
一、為啥寫?二、寫什么?三、給誰寫?四、怎么寫?
一、為啥寫?
簡單說,就是想為建設(shè)科技強國,培養(yǎng)創(chuàng)新性人才,實現(xiàn)民族復(fù)興的中國夢,盡一個作家的一分心力。
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,我國科技的發(fā)展進步有目共睹。但是,還是必須清醒地看到,我們和發(fā)達國家相比,還有一定的差距。僅說兩個指標:一是不少核心技術(shù)有待突破。比如飛機發(fā)動機、芯片、材料等,西方卡我們脖子,卡的就是關(guān)鍵技術(shù)、核心技術(shù)。二是獲諾貝爾獎的排名令人尷尬。世界獲諾貝爾獎(6項:化學、物理、生理或醫(yī)學、經(jīng)濟、文學、和平)國家排名為:美國(384)、英國(132)、德國(111)、法國(70)、瑞典(31)、日本(28)、瑞士(26)、俄羅斯(26)、加拿大(26)、荷蘭(21)、奧地利(21)、意大利(20)、波蘭(14)、挪威(13)、丹麥(13)、匈牙利(13)、以色列(12)、澳大利亞(12)、比利時(11)、南非(10)、印度(10)、愛爾蘭(7)、西班牙(7)。而我們中國只有一個屠呦呦,還有一個莫言是文學。面對現(xiàn)實,我們能不汗顏,甚至惶恐嗎!
為什么如此這般?因為人才不行。為什么人才不行?因為思維不行。為什么思維不行?因為缺乏創(chuàng)新思維、科學思維的教育、訓練和激勵、支持。
這就引出了我的第二個問題。
二、寫什么?
寫什么?寫院士。寫院士的成就,寫院士的豐功偉績嗎?不是。寫院士的思維,因為思維才是人才的決定性因素、關(guān)鍵性因素。講好中國故事,我選的角度是講好院士故事。院士故事是中國故事的一部分,是中國故事的從屬。我采訪、接觸、研究院士,看院士的傳記、文章,深感他們的奇思妙想,真是精彩!我先講一個小故事:
我采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(1931-2023),他是研究坦克的。他告訴我,人的手劃破了,不用打針吃藥,過幾天就好了;樹上劃道口子,用不著包扎,過一年就長好了,最多有道疤痕,這叫“自愈合”。他就想,肉體、植物能夠“自愈合”,那么金屬能不能“自愈合”呢?于是他開始研究、開發(fā)電刷鍍設(shè)備、鍍液和工藝,發(fā)明了一種涂料(雙相自強化合金),結(jié)果涂到坦克扭力軸上,大大延長了使用壽命。某型坦克一個零部件(離合器星型框架),新出廠跑4000公里就壞,經(jīng)過他發(fā)明的等離子噴涂技術(shù)修理后,還可以跑12000多公里。我跟他開玩笑:徐院士,了不起,您善于做表面文章!他哈哈大笑。
所以,院士思維值得深入廣泛學習和大力研究推廣。正如航天英雄楊利偉(2003年首次執(zhí)行“神舟五號”太空任務(wù))為本書寫的序中所說:“兩院院士是中國科學技術(shù)和工程科技領(lǐng)域的最高學術(shù)稱號和最高榮譽稱號。除了深厚的學術(shù)造詣和令人矚目的科技成果之外,院士的稱號還象征著科學家所具有的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,嚴謹?shù)目茖W態(tài)度,純正的學術(shù)風氣,為人師表的高風亮節(jié),以及頑強拼搏的奉獻精神。他們是國家的財富,是推進我國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?!睏罾麄ミ€說: “跟院士學思維是培育創(chuàng)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,也是一條捷徑。在成才的道路上,要注重思考的力量,強化思維訓練,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。中國兩院院士的思維,是當代科學家的科學思維,是承先啟后、繼承發(fā)展、攝取創(chuàng)新的思維典范。它既繼承了中國古代科學家的思想和理念,又與時俱進,結(jié)合科技發(fā)展,有許多新的開拓和創(chuàng)意,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。”“這本精辟而富有洞察力的書,不是僅僅局限于傳播院士卓越成果以及宣揚院士精神品質(zhì),而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,為讀者提供了一系列有趣而適時的科學家事例,并著眼于院士得以建功立業(yè)的思維特征、思維方式、思維技巧、思維規(guī)律,從簡要的事例中提煉出復(fù)雜的‘院士思維’,總結(jié)出已經(jīng)取得成功的院士智慧,澤被后學、嘉惠新人,讓更多德才兼?zhèn)涞膭?chuàng)新型人才能夠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’開拓進取,突破更多的關(guān)鍵技術(shù)、核心技術(shù),強大我們的祖國,造福全人類?!?/span>
楊利偉已經(jīng)說得很到家了,我再說就是多余的了。
北京圖書大廈閱讀會現(xiàn)場 盧炳廣 攝
三、給誰寫?
也就是讀者對象,寫給誰看?我在本書“后記”中說了這個意思:為青少年,為熱愛科學的人們,為在職的科技工作者,為在校的“理工醫(yī)農(nóng)”類學子,打造一本為他們所喜歡的“口袋書”“枕邊書”。
有人可能會說,你的讀者群太龐雜了,有寫給幾乎所有人看的書嗎?我說,怎么沒有?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《三字經(jīng)》(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習相遠。茍不教,性乃遷……),《百家姓》(趙錢孫李、周吳鄭王、馮陳褚衛(wèi)、蔣沈韓楊……),還有《弟子規(guī)》(弟子規(guī),圣人訓。首孝悌,次謹信。……)《增廣賢文》(昔時賢文,誨汝諄諄;集韻增文,多見多聞,觀今宜鑒古,無古不成今……)等等,你說寫給誰的?小學生能讀,中學生能讀,大學生、研究生、博士生難道就不能讀、不值得讀嗎?
所以,我的《像院士一樣思考——100位院士思維故事100例》,就是本著這個去的。首先是青少年、大中專學生、科研科技工作者,其次是社會群體、一般讀者。只要你想開發(fā)大腦,啟迪思維,做人做事靈活起來、高效起來,就能讀,就該讀,就會讀得進去。
四、怎么寫?
這個問題包括內(nèi)容和表達兩部分。
內(nèi)容——
由序言(楊利偉)和五輯(部分)組成,每輯前面有言簡意賅、畫龍點睛的幾百字的引題,后面是分門別類的生動有趣、富有哲理、耐人尋味的思維故事。全書涉及104位兩院院士,107個思維故事。
其中:
第一輯 目標·方向。目標與方向,是科研成功、院士成才、實現(xiàn)人生價值的首要問題。包含30個故事。
第二輯 用心·動腦。院士的才干從何而來?他們自己的回答是:處處留心,勤于用腦,善于思考。包含21個故事。
第三輯 質(zhì)疑·批判。要想有所進取,有所作為,就必須大膽質(zhì)疑,勇于批判。包含15個故事。
第四輯 突破·創(chuàng)新。創(chuàng)新是科學的靈魂,創(chuàng)新是科研的生命,創(chuàng)新是科學家的使命。包含19個故事。
第五輯 勤奮·堅韌。勤奮和堅韌,戒除浮躁,對院士而言,庶幾可以稱之為最重要的品格。包含22個故事。
這些故事,標題也生動活潑吸引人,適合青少年、在校學子、科技科研工作者閱讀。比如:《摔名片的深處》《“讓專業(yè)適合自己”》《“天賦豬權(quán)”》《喝茶時的靈感》《用“簡單”對付“復(fù)雜”》《“成功是失敗之母”》《與“偶然”交朋友》《被權(quán)威否定之后》《“不踩別人的腳印”》《離諾獎一步之遙的思考》《“跳起來摘果子”》《驚人數(shù)字定終身》等等。每篇千把字,十來分鐘即可讀完。所以叫“枕邊書”“口袋書”。
以上介紹的是書中內(nèi)容。
至于表達方式,我采用的文體是筆記小品,或者說是隨筆札記,屬于另類科普作品。我是受《世說新語》(南朝宋劉義慶著)《容齋隨筆》(宋代洪邁著)影響,或者說學《世說新語》《容齋隨筆》?!妒勒f新語》是分門別類的:分德行、言語、政事、文學、方正等36類?!度蔟S隨筆》也是分類的,分為政通鑒、人物品評、經(jīng)史掌故、史論考辨、軼事逸聞等20類。我們知道,毛澤東主席生前最愛看《容齋隨筆》,他外出交代隨行必帶。兩部書的故事分門別類,短小凝練,富含哲理,充滿情趣,讀來津津有味。
《像院士一樣思考——100位院士思維故事100例》一書也是,比如寫中科院院士楊叔子的《“天賦豬權(quán)”》一篇:楊叔子在干校勞動改造時,知識分子被稱作“臭老九”,是教育批判的對象。一天,工宣隊給他派打豬草的活,想看“臭老九”的笑話,出“臭老九”的洋相,好為批“臭老九”積累材料。結(jié)果,從沒有養(yǎng)過豬、不認識豬草,也沒有看過這方面書的楊叔子,不到半天,就圓滿完成了任務(wù),打回來一大捆豬草。工宣隊很奇怪,開始不相信,問是你打的嗎?你怎么完成任務(wù)的?他說了辦法:我把一頭豬趕到山上去,豬吃什么,我就打什么。工宣隊啞口無言。你看他何等聰明!為此他總結(jié)說:“一個知識問題可以轉(zhuǎn)變成一個思維問題……人與人的差異,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思維方式與思維水平的差異?!?/p>
書中107個故事,個個如此。大家如有興趣,可以翻開看看。
最后,我希望讀者,尤其是青少年、大中專學子,科技科研工作者,能夠喜歡這本書。如果能從中受益,讓腦子活起來,思維靈動起來,考慮問題視野開闊起來,進而學業(yè)有進步,工作有成效,攻關(guān)有本事,科研有突破,成長為國家有用之才,甚至成為院士(我國14億人口,院士不到2000人,準確說1851人,我算了一下,院士占比差不多是50萬分之一),那正是祖國和人民所期待的,也正是作者所孜孜以求的。我就說這些,不對之處請批評指正。
謝謝大家!
讀者向作者獻花 盧炳廣 攝
閱讀會互動環(huán)節(jié)
閱讀會互動環(huán)節(jié) 盧炳廣 攝
(2023.11.25)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(wù),不擁有所有權(quán),不承擔相關(guān)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(quán)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(nèi)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 舉報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